日落後,天空都已經變成藍色調了,為何有時會有類似火燒雲的狀況呢??
首先,我們要對於晨昏風景所出現的那些大氣光象的形成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那就是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
晴朗的白天,太陽在頭頂,當太陽光經過大氣層時,與空氣分子發生瑞利散射
因為藍光比紅光波長短,瑞利散射發生得比較激烈,被散射的藍光布滿了整個天空
從而使天空呈現藍色,但是太陽本身及其周圍呈現白色或黃色
當日落或日出時,太陽幾乎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此時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相對很長的路程,
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藍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紅橙色的光,這就是為什麼日落時太陽附近呈現紅色,
而雲也因為反射太陽光而呈現紅色系
所以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越長的路程時,瑞利散射的結果會越偏紅
也因此,日落之後的一定時間內在適合的條件下,會看到雲從白色->橘色->紅色
而隨著日落越久,紅色會慢慢消失變淡甚至變黑,天空也慢慢變成藍色調,最後真正天黑
在現在嚴謹的規範中,晨昏有一定的時段名稱與定義
分別為日出日落前後的6度,12度,18度
而在這幾個時段裡面
太陽在地平線下18~12度時,我們稱之為天文曙暮光時間
意即天空是真正黑暗不受陽光影響,適合天文觀測(或是拍攝星空銀河)
太陽在地平線下12~6度時,我們稱之為航海曙暮光時間
意即航海人員能利用知名的星來確認視域,並能看見的地平線作為參考
此時段天空通常還有微亮,但呈現藍色色調(風景攝影者習慣稱為藍幕時段
太陽在地平線下6~0度時,我們稱之為民用曙暮光時間
意即一般民生活動已可用自然光輔助照片
晨昏光象也多半在此時段出現
既然說晨昏光象也多半在民用曙暮光時段出現
那為何藍幕時段也會出現火燒雲???
我們就用此文標題主圖來說明
從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圈起來的區域
細線圈起來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雲動的很快,但也是橘紅色調
粗線圈起來的區域,雲似乎沒有明顯流跡,但也是紅色調,比較偏鮮紅
這兩組雲朵,其實是不同的雲種
雲動的很快的是夏季很常見的積雲(高度約在2500m以下)
高度低,所以在攝影者的視界裡感覺移動快速
但因為高度低,往往在日落之後,僅會變成橘色甚或不變色
而在其他高度較高的雲系變紅時,它已經受不到陽光照射而變黑
那為何此照片的積雲還會變色呢?
看看地平線附近的燈光,那是市區常見的鈉燈燈光
低雲受到照射後就變成鈉燈色系的顏色囉
至於人工光源能照亮低雲這種事,拍過雲海被燈光照亮的場景之後
應該都可以體認到人工光源的威力
所以下次看到這種現象照亮低雲可別說是火燒雲,會鬧笑話的
至於遠方的火燒雲,在藍暮時段還看的到的,多半屬於高積雲屬(Altocumulus)
由於它高度高較為厚實,若是在遠方,我們還是看的到,但看不出它明顯的移動
(離我們越近的東西位移越明顯,這道理大家應該都懂)
那為何我們過了那時段,還看到高積雲變紅呢?
別忘了,地球是在轉動的!
以日落來說,我們這邊過了那時段,但遠方可正在日落出景時段中呢!
這張就是很標準的,卷雲變紅而低層的積雲已經變黑的範例
所以火燒雲的一般定義是有特定幾種雲屬的雲
通常高度都在3000m以上
別再把被人工光源照亮的雲也當成火燒雲喔!!
留言列表